秦琼和尉迟敬德,作为唐朝左右门神,身上有着不少传奇色彩亚金配资,但在唐太宗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却截然不同。李世民即位后大力封赏功臣,尉迟敬德从无一职的普通百姓,跃升为从一品吴国公,拥有了1300户的食邑,而秦琼虽然早已被李渊封为上柱国、翼国公,却在贞观元年时食邑大幅缩水,仅剩下700户。
如果我们翻开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所修订的《唐六典·卷二·尚书吏部》,会发现,李渊当皇帝时,像秦琼这样的开国功臣,其食邑通常是3000户。而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后,他为了奖赏功臣,迅速增加了大量的封号,甚至是“国公”这个爵位像蘑菇般迅速涌现出来,导致土地不够分配,于是便采用了“食实封”政策。这样一来,秦琼原本的3000户食邑大大缩水,降至700户,而尉迟敬德则从一个无官职的普通人,一跃而成国公,食邑大涨,获得了1300户,算是大赚特赚。
李世民对尉迟敬德的重赏,明显偏向了尉迟敬德而忽视了秦琼。其实,这一决策无疑透露出李世民在政治上的精明心机,而这一点,他显然从父亲李渊那里继承了。李渊曾经有过一句话,提到像秦琼这样,既有过硬的军功,又有良好品格,已经在爵位上达到了顶峰的武将,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远离皇帝的视线。显然,李世民并不看重这类人物的忠诚与能力,而是更倾向于那些与自己有密切联系的人。
展开剩余72%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非同一般亚金配资,帮助李世民通过弑兄屠弟,逼父夺权,最终自己不仅从无职之人变为食邑1300户的开国公,还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和封赏。传说中,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被列为功勋的头等人物,每人都获得了绢万匹的奖励,李世民还将齐王府的财物和器物全部赠与尉迟敬德,并封他一个完整的宅邸。
而尉迟敬德的崛起,并非一蹴而就。玄武门之变前,他只是秦王府的左二副护军,实际上仅是个低级武官,相当于现代的“八品芝麻官”。不过,尉迟敬德的快速晋升并没有完全反映出他个人的能力,而是李世民的政治布局之一。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,迅速将尉迟敬德从八品晋升至从一品的开国公,而秦琼则因未参与这场变故,食邑缩水两千三百户,未能获得进一步提升,甚至连“左武卫大将军”的职位也未就职。
秦琼的健康问题也是一个谜团。虽然他患病12年,甚至有人怀疑他是装病,但事实上,他并没有在玄武门之变中受伤。史书记载,他并未参与这一场兄弟阋墙的政变。如果他真的参与了,凭借他在战场上的地位,秦琼的名字必定会出现在这场变革的核心阵容中。然而,无论是《旧唐书》还是《新唐书》,在描述玄武门之变的十大将领时,秦琼和程咬金的名字都未曾出现。
在尉迟敬德的职业生涯中,虽然他逐步获得了更高的军职和封赏,但秦琼则是将更多时间投入到“养病”中。这种现象激起了人们的好奇:秦琼真的是因病卧床12年,还是有意避免与李世民的进一步交往?李世民既没有派人探视,也没有提供任何援助,这显然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。李世民与秦琼,曾是并肩作战的战友,但随着李世民的崛起,秦琼显然不再被重视。
从史料来看,李世民对秦琼的冷淡并不是因为他身体不好,也不是因为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缺席。实际上,李靖和李勣都在变乱中表现中立,然而他们依然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。李世民明显不再需要秦琼的原因,或许与其在战场上的依赖性发生了变化。
李世民为何偏爱尉迟敬德,而冷落秦琼呢?这一问题也许并不仅仅与李世民的帝王心术有关,也有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。在历史的转折点上,秦琼无疑是个值得信赖的猛将,但当帝国开始步入正轨后,李世民也必须开始依赖那些与自己关系密切的“新兴力量”,如尉迟敬德,而不再是像秦琼那样的“老将”。
至于秦琼的食邑和封赏问题,李世民在用人方面的标准显然发生了改变。无论秦琼再如何立下战功,他早已身居高位,得到的奖赏已是顶峰。李渊也曾多次对秦琼表示极高的敬意,甚至以割肉为例,表露出他对秦琼的感激之情。李世民显然无法再做到这一点,因此,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命运分野也在这种微妙的心态变化中逐渐显现。
总的来说,秦琼的冷落和尉迟敬德的飞黄腾达,除了帝王心术的使然,也反映了李世民在不断变化的政治局势中的战略调整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