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琼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中联亿配,是否对隋唐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?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:首先,即使没有秦琼的参与,最后胜利的依然会是李家父子;其次,如果没有秦琼的加入,唐军在两场关键战役中的胜利恐怕会变得更加艰难,而那时唐太宗究竟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,或许就难以预测了。
通过《旧唐书》、《新唐书》以及《资治通鉴》,我们可以发现,李密和李世民其实仅把秦琼视为敢死队或火线指挥官,这显然没有发挥出秦琼应有的指挥才能。如果秦琼的战术才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,瓦岗军的主力可能不会被王世充彻底消灭,而李密的结局也未必会如此悲催,最终被迫投降唐朝,沦为光禄卿——这个职务和其他类似的官职有所区别,光禄卿在唐朝后期也被称为司宰正卿或司膳卿,按照这些名字,大家自然能理解李密为何在最后的抉择中倍感屈辱,反复投降和叛变。
展开剩余75%秦琼在瓦岗军并非最高统帅,他的职务是“内马军四骠骑”之一,而在唐朝,他的最高军职是左武卫大将军。与李世民作战时,秦琼更多的是以“杀手锏”的角色出现,负责在万马军中斩敌将首级,这样的任务他几乎从未失败过。实际上,秦琼也曾在唐军中担任主将,亲自指挥过两场至关重要的战役:一次是在美良川打败了尉迟敬德,并成功迫使其投降(据秦家墓志铭记载,秦琼甚至亲自生擒了尉迟敬德);另一次则是在列人之战中,他亲自指挥击败了刘黑闼——那位几乎无人可敌的唐初悍将。
对于尉迟敬德和刘黑闼的战力中联亿配,熟悉隋唐历史的朋友都清楚,若没有秦琼出马,这些敌将早就让唐朝的许多王公和大将付出惨重代价。要知道,李艺和李勣曾联手作战也无法击败刘黑闼,二李联军的惨败让唐初的顶级悍将薛万钧和薛万彻被生擒,李世民也束手无策,最终不得不派出秦琼亲自迎战,在列人之战中成功击溃了刘黑闼。
回到秦琼在瓦岗军的经历,当时瓦岗军被宇文化及打得几乎全军覆没,李密自己中箭昏厥,局势堪忧。在这个关键时刻,秦琼挺身而出,不仅成功稳定了崩溃的队伍,还带领残兵展开反击,最终扭转了战局。如果没有秦琼的果断和勇气,瓦岗军在大业十四年(公元618年)七月恐怕就会在黎阳遭到全歼。
然而,李密对秦琼的救命之恩并未表示足够的感激,秦琼在瓦岗军的地位也远不及裴仁基和裴行俨父子。李密给予裴仁基“上柱国”的封号,并将裴行俨封为“上柱国、绛郡公”,而秦琼和程咬金、罗士信、单雄信等人,只是负责指挥“内马军”和“外马军”,其地位相当于起义军旅长而已。
在李密统治下,秦琼并未受到重视,投降唐朝后,他也未第一时间得到上柱国、开国公等荣誉封号。相对来说,同为瓦岗旧将的其他人物,如魏征、张亮、程咬金等,反而得到了较高的封赏。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中,竟有五人出自瓦岗,其中包括魏征、张亮、程咬金和李勣,而秦琼则被封为“胡国公”,更早期他曾被封为“翼国公”和“宿国公”。其中,魏征在贞观七年被封为郑国公,而程咬金和秦琼可能是在武德四年获得封号的。
此外,王君廓、徐世勣和罗士信等人,也都早于秦琼获得高官封号。例如,徐世勣在瓦岗军投降后迅速得到了李渊的重用,封为“黎阳总管、上柱国”,并被加授“右武候大将军”。而秦琼则始终未能获得类似的封号,尽管他也曾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。
为何秦琼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耀?历史上对此有一些解释:当秦琼和程咬金等人归顺唐朝时,他们带领的部队人数较少,相比之下,王君廓和徐世勣的归附则带来了更为庞大的军队,这样的军功自然更加显眼,也为他们赢得了更多的封赏。而秦琼和程咬金虽然在战场上屡有建树,但由于归唐时带来的兵员较少,因此没有像徐世勣、王君廓那样得到早期的高官厚禄。
此外,徐世勣的战绩并不如秦琼那样光彩照人,虽然在历史中他被描述为机智多谋、深得李渊宠信,但实际上,徐世勣并非在每次战斗中都能取得胜利。他曾多次败北,并且在一次战斗中被俘并投降,而秦琼的军事才能无疑更为卓越。如果按武功战绩来评判,秦琼应该是瓦岗旧部中排名最高的几位将领之一。
不过中联亿配,历史给出的结果却是,秦琼没有成为最早的上柱国和开国公。作为隋唐英雄的代表,秦琼的军功和勇气不容忽视,但他所受到的待遇,往往让后人感到有些许遗憾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